
一、有機肥發展現狀
肥料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,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肥料。化肥因其速效養分含量豐富,增產效果顯著,在生產中被廣泛應用,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巨大,而化肥的過量施用、盲目施用帶來了成本的增加、環境的污染、土壤的退化等一系列問題。2015年3月,農業部在《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》當中明確提出要增加有機肥料的資源利用,減少不合理的化肥投入。有機肥料是指主要來源于植物和(或)動物,經過發酵腐熟的含碳有機物料,包含有氨基酸、有機酸,多肽等有機成分,其次也含有一定量的氮、磷、鉀等無機養分。
在農業生產中,有機肥在早期就已使用,但處于化肥為主、有機肥為輔的階段。早期有機肥多以漚肥為主,盡管具有促產提質效果,但仍存在攜帶致病菌風險、肥效不如化肥明顯等缺點。2019年我國有機肥需求量折量約為1400萬噸僅為化肥使用量的五分之一不到。受地形地貌、氣候、水等自然條件,農業生產水平,產業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等社會條件的 多重因素的影響,有機肥資源種類和總量在我國不同地區的分布不一。其中東北地 區主要來源為豆類秸稈;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區,油料類秸稈是特色有機肥養分來源,華北和東南地區則主要以果蔬秸稈為主。
二、市場競爭格局
近年來我國新登記的生物肥、有機肥企業數量出現明顯增長,企業數超過3500家,設計產能達到3482萬噸。但是其中多數企業原料來源種類多、復雜,原料價格不穩定,產業規模相對偏小,且具有區域性,部分地區供需錯配情況較為嚴重。其中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包括阜豐集團、梅花集團、寧夏伊品、希星肥業、嘉農生物、蓮花集團、佐田氏、億豐源、土秀才等。而部分中小型企業為了獲得價格優勢,采用劣質原料以次充好,市場混亂,引發“價格戰”,犧牲服務與質量,陷入了“惡性競爭”的死循環。
有機肥行業競爭激烈的原因在于準入門檻低且市場需求量大,首先有機肥的制造來源多樣,而種植戶自行堆肥的肥料技術指標不一定滿足商品有機肥的高標準、高含量等要求。而有機肥本身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糞便和腐爛植物,因此運輸難度大,運輸半徑有限,因此市場很難進一步擴展。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66%的有機肥生產企業年產能不到兩萬噸,5萬噸以上產能的企業僅為4%。不少有機肥生產企業技術力量薄弱,技術人員少、水平低,生產機械簡陋, 生產工藝落后,工藝控制不當、不嚴,檢測手段不完備,不合格有機肥產品時有出現。
三、行業發展相關政策
有機肥目前在肥力上與化肥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,農民的施肥成本較高,特別是有機肥的積造和施用費時費工費力,目前農戶對土地收入的依賴性較低,其不愿在有機肥上消耗更多的成本。因此要達到推廣有機肥的目標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。2015年以來有機肥作為綠色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,被納入中央一號文件。如2017年“深入推進 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,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,促進農業節本增效。”2018年“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、畜禽糞污處理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、廢棄農膜回收、病蟲害綠色防控”。農業農村部連續開展3個相關行動方案,2015年印發《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》,已提前3年完成任務;2017年印發《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料替代化肥行動方案》;2017年印發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(2017~2020 年)》。
四、有機肥推廣面臨的挑戰
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有機肥推廣的政策,但是現階段我國對有機肥料及下游行業依然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。例如有機食品的監管力度缺乏,有機食品中混有較多未使用有機肥的農產品,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產生不信任感,導致有機食品打開市場困難,挫傷農業生產者對有機肥使用的積極性。有機肥生產的原料來源復雜,特別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需要無害化處理,此類型原料生產的有機肥,工藝上如果不經過嚴格的無害化處理,使用后對農業生產產生更多的危害,加上沒有嚴格處理的有機肥在農業中大量應用,導致近年來重金屬超標問題和病害爆發問題突出。應從源頭(商品有機肥原料)上控制污染物(如重金屬、抗生素等)含量,盡量減少二次污染。其次,規范商品有機肥生產工藝流程及產品質量評價標準。同時,積極加強商品有機肥的宣傳,制訂商品有機肥推廣的優惠政策,加大市場有機食品的檢查和懲治力度,從多方位推廣商品有機肥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